刺桐原产于热带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的珊瑚礁海岸,是日本全州和宫古岛的市花,也是冲绳县的县花。“刺桐城市”是泉州的别称。台湾省的卡玛兰人用刺桐(纳帕)花庆祝新年。刺桐产于亚洲热带,在我国华南和四川广泛栽培。
形态特征:刺桐为落叶乔木,树高20米。树皮灰褐色,枝上有明显的叶痕和短的圆锥形黑色直刺,髓部疏松,腐朽部分成为空洞。羽状复叶有3个小叶,通常浓密分枝;托叶披针形,早落;叶柄长10-15厘米,通常无刺;
小叶膜质,宽卵形或菱形卵形,长15-30厘米,宽,顶端钝,基部宽楔形或截形;3条基脉和5对侧脉;叶柄基部有一对腺托叶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0-16厘米,上面有密集的成对的花;总花梗木质,粗壮,长7-10厘米,花梗长约1厘米,有短绒毛;
花萼匙形,长2-3厘米,具斜口,一侧开裂;花冠红色,长6-7毫米,旗状椭圆形,长5-6厘米,宽2.5厘米,先端圆形,柄短;机翼襟翼几乎与龙骨襟翼一样长;2枚离生龙骨瓣,10枚雄蕊,单枚;子房被微柔毛;
花柱无毛。荚果膨大呈黑色,厚,粒间稍缢缩,长15-30厘米,宽2-3厘米,稍弯曲,顶端不育;种子1-8粒,肾形,长约1.5厘米,宽1厘米,暗红色。3月开花,8月结果,9月成熟。
对土壤要求不严格,申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;不太耐寒。南京的露地种植,稍微覆盖一下就能过冬,但是盆栽要放到温室里才安全。喜强光,每年3月开花,喜晴天和不当风生长,抗风能力弱,耐污染,生长速度一般,不耐寒,稍耐阴。
刺桐的种植技术
种植要求:刺桐适合阳光充足、温度高、通风良好的环境;要看干湿,但不适合涝。不耐寒,10月下旬,越冬温度保持在15℃左右,不低于4℃,注意控制水分。耐肥,对土壤要求不严,盆栽可用蹄角作底肥,每2-3周追施豆饼液肥,并勤施薄肥。
在露地栽培中,幼树应修剪成圆形树形。盆栽要选择规格稍大的盆,温室盆栽可以用大缸。刺桐的根木质化程度高,须根少,如盆土排水不畅或盆土积水,容易腐烂。因此,应选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进行栽培,避免使用排水不畅的粘土。
一般在放盆或换盆时,每盆中型植物用100 ~ 150 g蹄角片作底肥。5-9月,腐熟的有机液肥应每半个月追肥一次。刺桐不喜欢大水,保持盆土半干半湿比较好。夏天气温高,蒸发量大,可以一天浇一次水。炎热的夏天,需要放在室外半阴凉处养护。冬天一般2 ~ 3天浇一次水即可。
进入室内前,用膏药修剪植物,每隔10 ~ 15天浇水一次。老株要适当剪掉,便于调整株型。对于过长的枝条,我们可以在开花后通过摘心来控制枝条的生长,也可以从基部剪掉已经开花的枝条,让发芽的枝条开得更加茂盛。每年春天换盆。
栽培要点:春秋季刺桐剪枝,长10 ~ 15cm,温床插沙,后遮荫,注意浇水保湿,容易生根成苗。温室盆栽需要大盆,春夏需要充足的水、通风、透光。太热应该放在半阴凉的地方培养。5-8月每两周施一次液肥。冬季要控水,盆土湿润即可。老株要适当剪掉,重新发出枝叶后要调整树形。
刺桐栽培法:刺桐盆栽粗放管理,但每隔一年出房前要翻盆一次,盆土掺2份塘泥、1份堆肥、1份米糠灰。植物需要重新修剪。直径小于1厘米的一年生枝条只留1-2个芽,直径大于1厘米的可留2-3个芽。
重剪后会刺激隐芽和腋芽抽出健壮的新芽,使树长大后枝繁叶茂。桑枝和根部的弱枝要及时剥除。离开房间后应给予充足的光线。夏天可以稍微遮阴。浇水以问干问湿为原则。
拔出新芽后,每隔10天施一次饼肥。开花后,除正常施肥外,还应施磷钾肥两次,促进枝条的发育和充实。10月以后会逐渐停止受精。10月底入房后,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,保持土壤略湿润。